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从手搓CPU开始横扫宇宙 > 第四百三十五章 无法逾越的困难

第四百三十五章 无法逾越的困难

第四百三十五章 无法逾越的困难 (第2/2页)

但这却意味着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如果暗力辐射的强度真的那么低,那么之前所设计的两套观测方案,暗力辐射望远镜和中微子望远镜,精度都无法达到。
  
  这一修正在数学计算和物理推导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价值,看似值得尝试。
  
  在最终得出这个结论之后,韩阳心中油然发出了感叹。
  
  其次还需要考虑观测精度的问题。因为这种探测器不可能太大,太大的话,任何缺陷都会被中子星的恶劣环境所放大,最终导致工程上不可行。
  
  一时间,这个猜测在人类科学界之中引发了众多讨论,在一段时间之内引领了科学界的思潮。
  
  而能完成这些工作,最终将猜测提出来的人或者团队,必定接受过极为严谨且复杂的科学训练,自身也要具备极为杰出的素质才行。
  
  这一进程持续了三年左右的时间。三年之后,实验物理学家们分成了两派,分别走向了两个方向,拿出了遵循两种不同思路的实验观测装置。
  
  现在,人类科学家们将这一灿烂的成果呈现到了韩阳面前。
  
  那么,如何在众多干扰之下,准确将这种辐射找出来?
  
  一线科学家团队将有关中子星的详细数据不断回传到人类主舰队之中。位于主舰队的研究团队,尤其是实验物理学家立刻开始着手设计具备相应能力的实验器材。
  
  统计下来,平均要8000个以上的研究团队,才能最终有一个团队提出猜测来进行后续评议和审视。
  
  这个方案存在的几个障碍之中,中子星的庞大引力可以不必考虑。
  
  首先进行建设的,是阵列中子望远镜。
  
  事实上,同一时间,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模型总数高达一万个以上。而每一个猜测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或者多个极为优秀杰出的研究团队。
  
  最终博士毕业之后,跟随导师学习数年时间,最终自己组建团队,独立完成几个小项目,证明了自己的研究能力之后,才有可能,仅仅是有可能进入到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研究团队之中。
  
  任何天才般的想法,突破性的理论的提出,看似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提出的,但如果没有众多默默无闻的同行,真正的突破就不可能实现。
  
  一颗探测器可进行的观测时长可能仅有几微秒甚至几纳秒。但如果我们能建造成千上万颗这样的探测器,源源不断的扔到中子星之上,观测时长是否就足够多?
  
  既然如此,操纵物体直接撞击中子星,通过人工制造中子星星震的方式来获取有关于中子星的详细数据,就成为了惟一选择。
  
  中子星引力太大,辐射太强,几乎不可靠近。而要设计出契合中子星实际的观测设备,又必须要对中子星展开极为详尽的观察,搞清楚它内部的详细结构及运动模式,尽可能掌握它的每一个参数。
  
  因为在碰撞之中,整颗中子星都会发生相对应的改变。这改变虽然细微,却能透露出中子星隐藏最深的秘密。
  
  而韩阳同时也看到,在前期研究遭遇困难,人类科学界寻找新路线的过程之中,众多科学团队提出的猜测远远不止这一个。
  
  否则,提出的猜测就仅仅只是一个猜测而已,不具备任何探究的价值。
  
  辐射和热量倒是需要仔细斟酌一番。能否制造出抵御中子星辐射和热量,保护观测仪器正常运转的材料,是这一方案能否成行的关键。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刻这台中微子望远镜尤为巨大。
  
  它就像是一台巨大的放大镜一般,对准了这颗小小的中子星,试图察觉到它身上最为细微的变化。
  
  虽然无法确定这篇论文究竟是否正确,但至少,在数学模型和物理推导方面,它很优美。
  
  如今加上这一影响之后,最终估算出的暗力辐射的强度,应该比原本的估算低80%到90%左右。
  
  因为探测器是自由落体状态的,所以会处于失重状态,不必考虑引力。
  
  但最终的结果,再一次让所有人都失望了。
  
  那么,我们不去直接观测这种辐射,转而去观测中微子。如果中微子确实存在这种改变,那就可以证明确实存在这种辐射。
  
  韩阳经过思考之后,最终决定,两种方案一同上马。
  
  如果能观测到这种辐射,那就毫无疑问可以证明暗力子的存在,并证明己方有关于暗力子性质的猜测都是正确的。
  
  这就有了进行进一步验证的价值。
  
  于是,在这颗中子星周边,庞大的建设再一次开始。
  
  这几乎已经达到了人类观测精度极限的两种观测设备,仍旧没能找到暗力辐射所存在的证据。
  
  望远镜主体是球形的,其半径达到了1.2公里,内部储存的纯水质量达到了72.3亿吨。
  
  呈现平面布局的这些望远镜联合起来,其观测效果便可以类比于口径达到了100万公里的单台望远镜。
  
  修正理论认为,原本的理论未考虑到中子星内部微对流所导致的密度细微变化的影响,所以对于暗力辐射的强度估算存在错误。
  
  韩阳也分配出了大量的算力,亲自对这些数据展开解析。
  
  对于一座万丈高楼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而是沉默无言,无人注目的地基。
  
  就算这一猜测,这一套理论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一个问题。那便是,这种辐射的强度据预测极为微弱。而中子星的辐射程度极为猛烈。
  
  但人类同时还必须要确保足够的观测精度。否则就算将其扔到中子星上也没有用处。
  
  如何在有限的体积和质量内,实现足够高的防御能力的同时,实现足够高的观测精度?
  
  这是一个难题。
  
  在韩阳的统一安排之下,人类文明的科研力量再次全面发动起来,对这一难题展开了冲锋。(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我用闲书成圣人 凌天战尊 这个明星很想退休 逐道长青 重生之将门毒后 我家娘子,不对劲 星门 玉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