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另类接触 > 觉人,觉世,觉己者为佛

觉人,觉世,觉己者为佛

觉人,觉世,觉己者为佛 (第1/2页)

佛法的宇宙观
  
  什么是佛法的宇宙观呢?就是以佛教的观点,对事物的观察,对宇宙森罗万象的观察,要靠智慧,有个
  
  正确的观察。这个观察有三点,一是缘起,二是性空,三是中道。佛法主张以慧眼观察一切事物。宇宙
  
  森罗万象,包括诸多的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必须以缘起、性空、中道的智慧来观察这个复杂变迁的宇
  
  宙,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质和现象,如此观察,才是正确的宇宙观。
  
  缘起,指一切有为法,皆因种种条件(即因缘)和合而成立,这个道理称为缘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种条件之互相依存而有变化(无常),为佛陀对于现象界各种生起消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之法则,如阿含经典多处阐明的十二支缘起,也就是“无明”是“行”的缘,“行”是“识”的缘,乃至“生”是“老
  
  死”的缘,“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生死相续的真理,同时亦由“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
  
  ”之理,断除无明,以证涅槃。此缘起之理是佛陀成道之证悟,为佛教阐述宇宙观的基本原理。佛陀对
  
  印度诸外道所主张“神我”及诸法具有实在的自性等论点,均予以否定,而称万有(物质界)都是相互
  
  依存,非有独立的自性,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建立起佛教的人生观
  
  与世界观,成为佛教异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征。
  
  宇宙间一切法离不开“因、缘、果”三个字。不管人生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都脱不了因果规律。
  
  时间上很长,空间上很宽,但因果律是超越时间的。要相信因果,不违反困果,以因果律对照检查自己
  
  的言行,看看我们起心动念是不是违反因果律?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世间伦理道德的基础。一切事物
  
  离不开因、缘、果,不管你信与不信,万有因果律却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你的相信与否而疏忽行使
  
  它的职能。你们大家想嘛,古往今来,这种因果报应的事情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我们就要深
  
  信不疑,为善受福,作恶遭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
  
  候若到,一切都报。
  
  报应现前时,不会因你职位的高低、权势的大小而改变,人人平等,正所谓报应丝毫不爽。
  
  什么是性空呢?一切缘起法的造作变化,如幻如化。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没有实体,没有常恒不变的东
  
  西,没有青春常在而不变化的东西。一般人追求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把它看得很实在。攀缘追
  
  求,贪恋不舍,所以造业无边。
  
  我们如此观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能破除我执、法执,对一切事物可以看淡放下。
  
  要“空”掉什么?空妄情,空执情。《金刚经》里讲要遣相去执,直察真相,没有这个观察,就处处以
  
  我为主体,私心杂念重重,我的这样、我的那样、我的家庭、我的儿女、我的钱、我的权位,样样都放
  
  不下。放不下的就要害人,害得你为物所累,成了“我的”奴隶,连自己最根本的东西都丢掉了。放得
  
  下,看得淡,就可以对事物、对人们、对众生起平等心,既尊重人类,又尊重自然。不能破坏自然,因
  
  为人、宇宙、万物与我一体,应该平等观察,这就可以发大悲心。佛法的“空”就是本着万物一体的这
  
  个互相依存的精神,空除我执,空除法执,空除贪心。“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了,或者什么都没有
  
  了,连正法之理都放弃了,不是那个意思!什么都没有了不是“空”,那是佛教说的“断见”,这是邪
  
  见。佛教的空是要明白事物的变迁,事物的朴素依存关系,断除狭隘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小人思想。
  
  达到空的境界,就是空去了小我而融入到宇宙的大我中去,成为自然的一份子,与自然协调,和合一味。
  
  中道,就是看待万物时,一方面不要否定因果现象,因果是客观存在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也不能执着
  
  “实有”,“实有”即对事物的偏执,要空除对“实有”的执着。所以看待人生,看待一切事物,要做
  
  到“合二而一”,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心经》里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论人生现象、宇宙现象都是如此,即不落于“常见”,也不落于“断
  
  见”。断见,就是否定因果,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比如说人死如灯灭就是一例;常见,就是认为一切
  
  常恒不变,“神我”常恒不变,一切山河大地常恒不变。有常见他就有贪心,有执着,他对未来就没有
  
  信心,懈怠懒惰,失去了主观能动性。要空除执着,所以亦有亦空,不落入断见也不落于常见,是名
  
  “中道”。
  
  这是佛家的宇宙观。缘起、性空、中道,这个意趣精深博大,超过世间的一般哲学。世间的一般哲学,
  
  不论东方的、西方的哲学,那个境界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在世智辨聪上用功。佛法精深博大超越
  
  了世间哲学,也超越了世间的科学,希望大家好好学习,能得到最大的受用。
  
  ]灵魂不灭的科学观自古以来,大宗教家、大哲学家等无不坚信灵魂的存在和不灭。例如犹太族的摩西、耶稣,阿拉伯的穆罕默德,印度的释迦牟尼,以及我国的老子和孔子等,都亲证灵魂(神识)不灭,轮回确有。大哲学家如希□的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以及德国的叔本华等,都认定心灵不灭。毕达哥拉斯说:“不洁的灵魂,因为灵气重浊,而堕地狱。”意大利诗人但丁在其著作《神曲》中,也有关于地狱的描述。叔本华也说:“死为物质生命的最后,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后”。
  
  值得高兴的是,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尖端科学家们也正在用他们的科学实验探索灵魂的奥秘。1963年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教授在他的获奖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它控制着大脑,就好比人脑指挥电脑,它使大脑内的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这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英国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柏颇博士经过实验研究后,完全同意艾克理教授的结论。柏颇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独创的“科学正统的辩证系统”理论,至今仍为世界科学家们所采用。他和艾克理都因特殊贡献的科学成就而被英国女王册封爵位。加拿大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潘非特博士也认为,人类并不仅是有物质的躯体,必然兼有无形的非物质灵魂。英国基勒学院的麦楷博士说:“至今仍无一种已知的学说和实验足以推翻艾克理和柏颇博士的生物有灵魂的理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我用闲书成圣人 凌天战尊 这个明星很想退休 逐道长青 重生之将门毒后 我家娘子,不对劲 星门 玉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