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魏澜之殇 > 第17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第17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第17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第2/2页)

《史记·张丞相列传》:“及今上时,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功名有著于后世者。”
  
  汉武帝又使内朝官代行某些外朝的职责,皇帝的尚书台承担了部分相权。
  
  武帝末年,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他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说明中央决策已经离不开尚书台的支持。
  
  霍光与张安世定议废昌邑王,“光、安世既定议,乃使田延年报丞相杨敞。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堂堂汉朝丞相竟汗出洽背,说明这时丞相已经“备位而矣”。
  
  西汉后期,武帝时出现的大司马、大将军取代丞相通过尚书台承担起行政职责。
  
  汉元帝时丞相改称“司徒”,汉初以来的丞相负责制名存实亡。臣权势力到达最低点。
  
  汉朝后期的外戚政治萌芽于汉武帝末年,形成于昭、宣时期。
  
  外戚政治是皇权的畸形发展,汉武帝时期皇权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皇权是通过削夺外朝官进而此消彼长达到的,皇帝的干练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问题在于不是每一位皇帝都像武帝、宣帝那样干练,不少后继皇帝本身很懦弱,可是皇帝又不会再将权力发还给外朝官,只有借助内朝官维系形势,最方便的手段是借助亲信外戚或者宦官维持。
  
  汉元帝初年,“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帝即位多疾,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大小,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
  
  宦官掌握尚书台能够令百僚“敬事显”,足见尚书台在中枢政治中的重要。幸好元帝以后宦官的权势得以控制,可是西汉统治者没有亡羊补牢,取代宦官政治的是外戚政治。
  
  汉宣帝以后,大司马这一崇衔逐渐成为实职,权高于丞相,职掌全国政务。
  
  汉成帝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将“大司马”正式列入三公行列。《汉书·王莽传》: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一家“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
  
  这样的局势直接导致臣权发展壮大,直接与皇权对峙,最终王莽代表的臣权篡位,臣权势力达到最高峰。
  
  汉光武帝平定天下,重建汉政权后,革除外戚政治,并改革了宰相制度。
  
  汉光光武帝以“寓刚于柔”的策略,解决了怎样排除功绩显赫、虎视眈眈的重臣对皇权构成威胁这一难题,善待功臣,但绝不允许功臣干政,同时又限制外戚坐大。
  
  光武帝稳定形势后,在行政制度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削夺“无所不统”的三公职权,以尚书台处理原属三公的日常政务,对三公外示尊崇,内夺其实权。
  
  三公本有“调理阴阳”的职责,现在则拿这一职责使三公因天时不利主动引咎逊退。
  
  东汉的胡广就这样反反复复做遍三公,却毫无建树,三公当职不当事,权力逐渐转移到尚书台。
  
  尚书左、右仆射、司隶校尉三独坐,成了实际上的行政负责人。
  
  汉光武帝恐怕始料不及的是:他善待功臣使豪强坐大最终导致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削夺臣权所未及的是他的后代除明、章二帝外,都为短寿、庸碌之辈。
  
  章帝死后,外戚窦氏即登台执政,而年幼的皇帝又看不惯外戚的张扬跋扈,便联合宦官诛杀外戚,如此便轮到宦官专权,到了王朝后期,外朝与内朝矛盾激化,最终宦官控制政权,发动“党锢之祸”,结果使王朝中央政治不可收拾。
  
  汉末,曹操“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以自己为丞相。扩展文武百官的权利,与汉帝刘协代表的皇权开始对峙,在这场对峙中,由于自己掌握了军权,同时外部环境乱世又极为关键,臣权数次完胜皇权。
  
  赤壁之战前,孔子的直系后代孔融,殊死一搏,严厉呵斥曹操代表的臣权,并且竭力阻止曹操南下平刘灭孙,防止臣权再度扩大,只是无力回天,曹操自己当然大怒,灭孔融满门,孔子直系后代因此断绝,汉朝最后一个忠臣的死去代表了皇权彻底无翻身的机会。
  
  如今司马氏代表的臣权已经开始逐步蚕食这皇权了。
  
  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代表了皇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我用闲书成圣人 凌天战尊 这个明星很想退休 逐道长青 重生之将门毒后 我家娘子,不对劲 星门 玉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