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苏厨 > 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胜利

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胜利

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胜利 (第1/2页)

第七百八十四章模式的胜利
  
  二月一过,江南大地上就忙碌开了。
  
  农人们开始收拾畜栏,沟渠,从猪粪坑里挑出粪肥,整固田坎,翻耕田土,追肥……
  
  蜀中移民虽然地里种着油菜,却也不能闲着,也得去边上圩田帮短工,没办法,地太多了,仅仅靠当地移民,实在是种不过来。
  
  同时蜀中移民还要给他们带去优良的种植习惯,先进的种植工具,有了地窗秧房这玩意儿,沟垄里的秧苗可以提前下播,长得比往年更加茁壮。
  
  十个蜀中移民的圩田,和十个两浙路移民的圩田,整整四万亩地,是苏油搞出来的试验田。
  
  其中三分之一种小麦,四月收获前在麦垄间作棉苗,等到麦子收获后,麦田变成棉田,实现一年两收。
  
  三分之一种油菜,四月收获后种中稻,同样实现一年两收。
  
  剩下三分之一,还是老模式种早稻,但是育秧时间提前,同样能调配两季。
  
  要实现肥力充足,就必须堆肥,好在淘泥本来就是这几年的工程任务,将溇港内的淤泥淘出来就已经很肥了,加上青草,粪肥,可以堆出不错的农家肥来。
  
  至少十几年内,土地肥力都轮不到上化肥的地步。
  
  每种一年后,还可以换种苜蓿或者豆子,也是积累氮肥的途径。
  
  不过这些是后话了,现在光挖泥堆肥,都是苦活。
  
  但是人的心气儿足了。
  
  苏少保给了咱一片旱涝保收的肥田,不卖了命的种上,那就是失了德性。
  
  人离乡贱,加入到移民队伍里来的人,首先都是有各种各样无奈的原因;
  
  其次都不是懒人,都是有想法敢干的人。
  
  通过后世的经验,苏油知道,这种人,只要给他一片能够自主的土地,他们就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动性。
  
  这是移民们第一次觉得这日子有奔头,第一次堂堂正正为了自己活!
  
  不仅仅壮劳力的男丁,就连妇女,老妪,老翁,都加入到这场波澜壮阔的大建设中来,烧水做饭后还得下田。
  
  家中大些的娃子,他们还要负责养鸡,赶鸭下塘,还要领着弟弟妹妹们煮猪草喂猪。
  
  苏油直接下令给各地军队,两浙路的军人,必须心系百姓精忠报国,因此农忙时节帮助百姓抢收抢种,是军人们应尽的义务!此次新军扩编,就从支农模范当中选拔!
  
  有了军队的加入,太湖周边的大建设,更加热火朝天。
  
  不过苏油也没有薄待他们,每人每天三百食料钱,和开荒的民工们同工同酬。
  
  当兵的也需要未来,苏油对王中正大言不惭地宣称,这叫做劳动改造,易经伐髓,接受劳动人民再教育。
  
  丑话先说在前头,今后的两浙路,肯定不需要这么多的军人,教育不过来的,那他们面临的就是专业淘汰!
  
  淘汰下来的军人干什么?还不是种地?所以现在学习种植技术,也是为自己将来转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最开心的是章惇和蔡京,思想工作做到位了,大家的未来都有了希望了,这俩货的工作一下子就轻松了下来。
  
  加上报纸把控舆论宣传,两浙路,就如同苏油曾经履任过的每一个地方一样,陷入了一种狂热建设的情绪当中。
  
  所以当晁补之拿着汴京漏勺出生的来信奔至的时候,苏油真挽着裤腿和张麒一起拉犁呢。
  
  这也是江南特色,水田松软,即使没有牛,靠人力翻耕拉着尖角曲辕犁,两人一天也能翻耕两亩地。
  
  一户人家,四十亩地翻完也得小一个月,这还是苏油给他们配备了最先进的坚犁的情况下。
  
  苏油已经看到了收获季节时的麻烦。
  
  然后幸灾乐祸地想象以后人力资源更加紧张后,那些守着几百亩良田雇不到人的豪强们的哭声。
  
  看来江南的水牛要涨价了,得通知四通组织提前着手畜牧业……
  
  三月插秧也是苦活,万幸的是蜀中早就发明出了一种“秧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我用闲书成圣人 凌天战尊 这个明星很想退休 逐道长青 重生之将门毒后 我家娘子,不对劲 星门 玉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