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帝国行 > 第946章 西行考察记(1)

第946章 西行考察记(1)

第946章 西行考察记(1) (第2/2页)

此外新附民的排外性十分严重,排斥年轻女人以外的多数男性族群,外籍迁入的咸国人亦或外国民,新附民排斥性极强。
  
  其依仗着精通金雪狄语的特殊语言技能和巨大人口基数,形成了相对封闭且排外的族群,朝廷任命的文武官员早期在当地基本是摆设。
  
  遂后十年前百里燕挑选了一批十四至十六岁的少年送往永兴城培养,而后陆续反派回三地出任基层官吏,由方亮、田鹏坐镇,这才勉强维持对当地的有效行政管辖。
  
  另外百里燕还发现,这些个新附中原民习惯中原社会规则之后,脑子十分之聪明。
  
  在南征期间,他便是发现新附民十分精明,远没有中原人朴素,其全盘接受了金雪狄人的文化,对经济的理解和资源的掠夺相当重视。加之其拥有的双语环境,脑子转的比中原人快得多。可见文化碰撞,对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发展是有利的。
  
  由于新附民当年携带有大量黄金和白银,百里燕为保护其免受咸国权贵的剥削和环境影响,曾下保护令,使得中原民有足够的时间适应中原社会,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的财产。
  
  于是近些年来不少新生代中原民,利用其手中的大额资本经营起生意,生意普遍好于中原本土群体,王眷城中混的最好的群体便是这些新附中原民。
  
  离开中兴、泰来、隆盛,马队沿驰道南下丘南,沿途大片的农田长势喜人,眼下正值夏收夏种,田间地头放眼望去无不是辛勤劳作的的农民。
  
  百里燕计划未来两年内现在北海、东原、江东北、咸西北四地推广培育成功的三季稻,待种子适应五至十年后再,向南面推进四百至六百里,实现咸国本土半数以上能种三季稻。
  
  在往南的岁当、丘南两郡,受纬度和气候影响,百里燕则考虑用三季稻的种子种两季短期稻,冬天气温略高,可种一些其他经济作物,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三季稻的试验始于十九年前叛军西退,永兴城筹建完工不久,百里燕着手考虑三季稻的问题。
  
  咸国受惠于纬度,全国半数以上地区一年能种两季半的稻米,三成的土地能两年种五季,但时间仍有些紧张,因此是三年种七季,五年种十二季。一年能种三季水稻的只有长孙国,其全国半数以上的土地均能种植三季水稻,亩产量也略高。
  
  多半也是因为衣食无忧,长孙国人懒散的厉害,步军难成气候,但其沿海的渔民长期与大海搏斗,倒是养成了十分凶悍性格,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经过十九年不间断帅选和培养,种子基本适应了咸国北海的气候,已具备逐步推广三季稻的基础条件,而唯一让百里燕不放心的事人力。
  
  一年种两季,人力已是十分幸苦,育种、插秧、收割都要人手,再种一季,农民一年到头基本就是种田,大量劳动力困在田间。
  
  工业生产和教育推广需要大量基础人口,而种子潜力的提曾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与培育,短期内实现普遍高亩产仍十分困难,届时农业束缚的人口,将严重阻碍社会由农业向工业进步。
  
  临行时他去了趟设计与技术两署,实用电机与单缸内燃机技术趋于成熟,样品已经下线,百里燕开始考虑八年内实现发电和内燃机技术,十五年内基本蒸汽或水力轮机发电与四缸、六缸、八内燃机技术。
  
  同时推动推动修铁路、发电厂、收割机,实现运输规模化,机械电气化,收割基本自动化五个基础工业项目,以提高社会效率。
  
  离开丘南进入彭源,百里燕未做停,留马不停去赶往万川会见关龙翔、赵乐、赵升、莫云风、鲍睿、徐谨等人。
  
  黑巾覆灭后两年,咸军大行封赏军制改革,莫云峰、鲍睿、李坚、朱友晨等人由公孙岳交到百里燕手中,徐谨出任第一镇大将军,肖渠任职大都督,鲍睿、李坚二人亦出任大都督,辖兵五万。
  
  莫云峰出任第二镇军大将军,朱友晨为大都督,另调咸军大都督二人调入镇军,关龙翔兼任第一、第二镇军司马使。
  
  赵乐、赵升分别出任甘府、上关两地郡守,关龙翔兼任万川郡守。基本维持归附前的全力状态。同时丰厚的赏赐和俸禄极大稳定了军心、人心,同时黄彻等人的“自甘堕落”与“迅速腐化”作为正面教材被广为传颂,数年来基本消除了新附叛军威胁。
  
  加之咸国政治开明,经济发达,老百姓安居乐业,军队有饷可拿,享受普通人没有的物质待遇,造反没有任何实际的好处和利益,相反造反后得失去一切,也找不到第二个有如此待遇的归宿,因此造反不得人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我用闲书成圣人 凌天战尊 这个明星很想退休 逐道长青 重生之将门毒后 我家娘子,不对劲 星门 玉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