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家系统不可能那么可爱 > 第四十一章:再论三国(二)

第四十一章:再论三国(二)

第四十一章:再论三国(二) (第1/2页)

“还好吧,《三国》这本书因为是当历史来看,所以也谈不上什么悲剧不悲剧的。”
  
  “诶...毕竟成王败寇嘛。”
  
  “嗯?青萝你看的很通透啊!”
  
  “嘿嘿,还不是小姐教得好。”
  
  “...这话我喜欢。”
  
  ..................
  
  “《三国》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
  
  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同时他们也是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
  
  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
  
  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
  
  而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
  
  《三国》的作者罗先生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三国》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小说第一回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第三十七回刘备“一顾茅庐”时遇到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又谈论了汉朝四百年的“治乱”:
  
  “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沫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
  
  而《三国》本身,就是演义了汉末“由乱入治”的天下大势。
  
  罗先生写《三国》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
  
  或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
  
  然而,至少从《三国》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某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第三呢,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乱事的愿望。
  
  书里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我用闲书成圣人 凌天战尊 这个明星很想退休 逐道长青 重生之将门毒后 我家娘子,不对劲 星门 玉无香